网上科普有关“现在零售行业好不好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在零售行业好不好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零售行业现状不是很乐观,参考《2016-2021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零售企业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面临着高成本、高竞争、低回报、难扩张等难题,利润低下,业绩下滑,成本却越来越高,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网购冲击的背景下,实体零售业更是面临低增速和企业负利润的严峻挑战。2015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传统零售业出现的“闭店潮”。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进入调整增长期,2013年到2016年,亚洲零售业将拉动全球6%经济增长。专家预测,2016年,中国电商规模将超过美国。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增长10.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增长12.0%。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68621亿元,增长10.60%;餐饮收入额32310亿元,增长11.70%。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加注重服务消费,追求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和体验,更为讲求品牌和文化内涵,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等,消费个性化、便利化、情感化特征更加明显。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进以提高生活品质为主旨的各种新型零售业态营运而生。
商品流通的国际发展
挑战:1,店租贵,利润被榨干。2.消费场景多元化,流量获取不容易。3.如非自带流量品牌,只能依托商圈流量。4.品类大众化,消费者无消费欲望,缺乏新产品运营。5.线上经营技术支持成本过大。6.零售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零售业其实应该理解为人服务于人,什么层次的人,服务于什么人群)执行力偏差。7.服务体系没有升级。还是沿袭传统经营模式。
机遇:1,社区和新微商,运用信息的搜集,从用户需求出发实现直销。2,全球化消费(跨境电商)3,个性化购物,同享,线上线下一体化。
资料扩展:
随着线上线下新兴业态的兴起、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零售业在2021年整体虽有增长,但仍将承压。多个因素导致传统零售业业绩持续下滑中国传统零售业的业态构成比例中,超市应该是占比最大的部分,且关系国计民生;其次是近十年来兴起的百货和购物中心业态。由于超市大多采取自营采购商品,自主经营的模式,这个业态受到新业态的冲击非常大。
尤其是这两三年获得大量资本加持,并且阿里、腾讯、美团、京东、滴滴等几大互联网及电商平台携巨资大投入进入的“社区团购”业态。在我与许多超零售企业的高管一对一和微信群的交流过程中,对于零售业整体业绩下滑,他们除了探讨挖掘自身的原因外,还会不断怪罪“社区团购”及其背后的互联网及电商平台。
在多次的思辩和交流过程中,我表达了近二十年来,中国零售业在市场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经营及竞争过程中,导致业绩不断下滑的几大原因:首先,中国这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根据中国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63.89%。
零售业的行业发展
美国的商品流通业在世界上是比较发达的,其零售商的数目几乎占全球前200名零售商的一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近些年来一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商品流通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只有38个洲,人口大概为5600万,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由于交通尚不发达,人们相互之间信息闭塞,流通业的发展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当时每桶面粉的批发价为3.74美元,而在农村的杂货店却卖到了7美元的现实条件下,批发商是商品供应链上巨额利润的获得者。在这种情况下,邮购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邮购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借助铁路和邮政运输,免费为农村送货和邮寄包裹,为农民提供廉价商品和优质服务,这种邮购销售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喜爱。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还是由制造商主导。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从1900年到 1920年,短短20年时间城市人口就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居民习惯是在城市商店里购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零售商店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连锁零售店得到迅猛的扩张。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零售业开始外扩,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由于连锁经营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渠道中层级减少,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开始增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市民不堪城市的嘈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之忧,纷纷从市区迁居到市郊。伴随着这一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过去,人们逛街往往喜欢去市中心,但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零售业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政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政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政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零售业态飞速发展,迅速成为老百姓的新宠,但是有些零售业态还是正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没有完全发展的很好。
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的降低,产生规模效益。中国零售行业还没有形成像国外零售业那样的规模。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
中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在中国零售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外商的严重挑战。这些外资零售企业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极大的规模,价廉物美的商品,规范周到的服务,特殊的营销手段,向中国零售业发起了强大的冲击。 中国零售业应该继续扩大规模。借鉴国外零售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连锁化经营,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国内也有很多连锁超市,但是名气和规模都还不如国外的企业大,以至于利润率始终比较低。政府应该适当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其迅速发展。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连锁企业的资金、税收、网点登记手续等现实问题;如采取发放连锁经营专项贷款和降低贷款利率以及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政府还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国应尽快制订《特许经营业加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双方的经营行为,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政府各部门还应从审批手续、税收和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
各家零售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连锁经营的形式。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即在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也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包括行业特征、经营特色、企业规模、环境因素等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连锁形式。并要重视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
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特殊的连锁经营形式。还没有被更多的企业和经营者所认识与了解。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培训,让更多的企业和经营者了解其特点及优越性。搞好发展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发展格局,要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许经营体系。采取各种鼓励和促进中国特许经营发展的积极措施。特别是应该鼓励和发展特许经营的中介服务组织,如法律事务、会计事务、专业评估咨询、广告策划等,利用它们来提高专业水平,缩短特许经营产品的开发周期。
市场定位实际上是零售企业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一种选择行为,其定位的准确与否,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影响极大。行业结构是指主营品种和范围基本相同的商业企业群体的数量及其构成比例。中国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商场经营品种和范围无特色,千店一面,行业结构明显不合理。为此,特别是大型商场应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和本企业的条件,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加强针对性,以适应某一部分顾客的需要和偏好,树立本企业产品的形象和特点,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吸引消费者,培养稳固的顾客群。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这样,有助子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第二,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中国零售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更是相距甚远。竞争加剧在促使其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引起中国零售企业对现代科技引入营销中的高度重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零售业一种极为重要的营销工具,也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尽管还存在着诸如硬、软件的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服务的不到位等问题,但可以断言,未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必将从根本上改变零售的方式和业态,传统的零售业态必将全面应用电子商务这一技术手段,从而为零售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于“现在零售行业好不好做?”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幻安]投稿,不代表电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ogetu.com/cshi/202504-225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电商号的签约作者“幻安”!
希望本篇文章《现在零售行业好不好做?》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电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现在零售行业好不好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在零售行业好不好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