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前兆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前兆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临床表现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其他症状
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显示,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研究显示,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的发生。目前已知的相关染色体有7q、22q13、2q37、18q、Xp;某些性染色体异常也会出现孤独症的表现。如47、XYY以及45、X/46、XY嵌合体等。较常见的表现出孤独症症状的染色体病有4种: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15q双倍体和苯丙酮尿症。
每年均有新的关于孤独症候选基因的报道。近年来新报道的孤独症候选基因有clock,PRKCBl、CNTN4,CNTCAP2、immune gene、STK39、MAOA、CSMD3、DRD1、neurexinl、SLC25A12、JARDlC、Pax6。另有研究报道,在汉族孤独症患者中,NRP2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
感染与免疫因素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目前推测,这些病原体产生的抗体,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
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 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孕期大鼠暴露于反复冷冻刺激中,也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对孕鼠进行反复冷冻刺激,其子代也表现出孤独症的行为学特征。
儿童抑郁症是什么样子的
躁狂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20岁左右的青春期,躁狂症的发病通常急骤起病,病程短,而且预后良好,基本都能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广泛性发育障碍
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交流沟通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不同个体之间症状严重程度差异较大。精神症状常在5岁以内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多数患儿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Ⅳ)将广泛发育障碍归纳为5种:孤独症障碍(autism)、Rett障碍(雷特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又称衰退性精神障碍,disintegration disorder)、Asperger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NO specific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NOS)。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情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儿童抑郁症主要来源于孩子童年的精神创伤,包括来自父母、家庭、社会环境及自我成长等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缺少关怀,或者获得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还有的就是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依赖小动物、小玩具,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抑郁。 另外,临床发现,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由于所受关怀过多,往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家里人就马上给以满足,如此以来,孩子缺乏表达机会,最后产生自闭,进而产生抑郁。 ◆世界范围内抑郁症的情况 古今中外都有全世界有3.4亿抑郁症患者,美国有900~1400万;中国估计为3000万;各个阶层、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林肯、丘吉尔、海明威、马克?6?1吐温 ◆发病率 抑郁症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 6至12岁的孩子,儿童和青少年抑郁障碍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利。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今后仍会复发,一些青少年的抑郁障碍可持续到成年。 ◆医学上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 ●12岁以前有重大失亲、或有重要意义的人。 ●身体或精神有被严重虐待、疏忽的儿童。 ●有家族忧郁症、酒瘾、药瘾或精神疾病史。 ●儿童本身有较严重慢性的生理疾病。 ●儿童的生活情境出现不良的沟通或不清楚冲突解决与表达的 模式。 ●儿童没有学习或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受着比其它多数儿童更多来自于生理、情感或社会压力的儿童 ◆临床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表现与成人基本相同。可能不会像成人一样描述自己的悲伤或抑郁情绪。有时通过厌烦、孤僻甚至愤怒表现来表达悲伤。 ◆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可分为三大部分: 1.情绪上出现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自杀意念等; 2.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 3.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坦途无悦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二、似病非病 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三、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四、要换环境 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 意,反复要求改变。 五、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六、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关于“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前兆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依灵]投稿,不代表电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ogetu.com/cshi/202504-1144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电商号的签约作者“依灵”!
希望本篇文章《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前兆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电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前兆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前兆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