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初一的历史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好接受的。本文整理了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一、河姆渡遗址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④住干栏式房子
二、半坡遗址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③饲养家畜;④制作彩陶;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三、大汶口遗址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二、禅让的传说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三、大禹治水 方法:疏导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
4课、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二、商朝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5课、西周的兴亡
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三、西周的灭亡 前771年,被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6课、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一、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卧薪尝胆)
二、战国争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8课、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9课、秦朝的统治
一、秦统一六国
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建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有36郡
2、经济上:A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 B、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改为隶书).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
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原因:1、秦的暴政(A、焚书坑儒(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但摧残了文化)B、赋税;兵役、徭役沉重繁重 ;C、刑法严酷 ;D、秦二世的昏庸.);2、遇雨延期
二、经过: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领导者:陈胜、吴广 结果:失败
作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的主力.
2、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巩固统一的措施)
1、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2、政治上
①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②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开发边疆
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
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包括海南岛)广大地区的管辖.
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12课、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
经过:两次出使西域
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路线: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作用: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二、对外交流的表现
①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了解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③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都会.
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五胡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明显加强.
2、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3、主要内容:①借鉴汉族的制度,实行一系列新制度;②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③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
4、影响: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历史学习方法紧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要分为三部分,课前、课上、课后。首先,课前一定要做到认真预习,通过预习将不认识的字或比较陌生的知识提前做到认真地查阅,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明显的标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课堂上是最关键的步骤,通过自己的预习,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讲。最后,课后要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仔细地将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将知识列出提纲,再根据提纲把详细的内容填进去,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而且更具有条理性。
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对于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就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领会了这些知识才不容易忘记。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但耗时费力,还可能记错记混。
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归纳 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技巧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记忆力 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 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独沐语]投稿,不代表电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ogetu.com/cshi/202502-444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电商号的签约作者“独沐语”!
希望本篇文章《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电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