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历史常识知识问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常识知识问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工笔是哪种绘画形式的技法
A.水彩画 B.油画 C.水粉画 D.国画
2、“冰激凌”是从哪国传进的外来语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3、“席梦思”三个字源于什么
A.人名 B.地名
4、“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除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外还有
A.韩非子、蓝采和、何翠姑、汉钟离 B.蓝采和、何仙姑、韩非子、汉钟离 C.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红孩儿 D.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
5、“无冕之王”的由来与下列哪一个有关
A.英国《泰晤士报》 B.法国《费加罗报》 C.美国《太阳报》 D.德国《明镜》周刊 E.苏联《真理报》
6、老三届指的是那几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
A.1964--1966 B.1966--1968 C.1969--1971
7、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
A.秦 B.汉 C.唐
8、“谬种流传”最早是宋朝人批评当时的
A.官场黑暗 B.科举制度 C.社会风气 D.诗词风格
9、《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哪里的民歌
A.四川民歌 B.江苏民歌 C.蒙古民歌 D.云南民歌 E.青海民歌
10、人体含水量百分比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眼球
11、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是
A.胃 B.肾脏 C.肝脏 D.脾
12、下半旗是把旗子下降到
A.旗杆的一半处 B.下降1米 C.下降1.5米 D.距离杆顶的1/3处
13、下列地点与**奖搭配不正确的是
A.戛纳-金棕榈 B.亚洲-金马 C.洛杉矶-奥斯卡 D.中国-金鸡 E.柏林-圣马克金狮
14、下列哪种邮件如果丢失了,邮局不负赔偿责任
A.平信 B.挂号信 C.保价邮件 D.非保价邮包 E.特快专递邮件
15、下面哪种酸,人在品尝时不是酸味的
A.琥珀酸 B.苹果酸 C.柠檬酸 D.单宁酸
16、土豆不宜存放在什么地方
A.干燥处 B.通风处 C.日光照射处 D.卧室内
17、小华家的电灯丝断了,他把灯泡晃了晃使灯丝又搭上了,再用的时候会发现:
A.灯比原来亮了 B.灯比原来暗了 C.跟原来一样
18、飞机票头等舱的票价一般为普通舱票价的:
A.200% B.180% C.150% D.130%
19、马拉松赛跑中的“马拉松”一词是指:
A.人名 B.地名
20、中国无声影片的最高峰《神女》是谁的代表作
A.阮玲玉 B.王人美 C.上官云珠 D.张瑞芳 E.胡蝶
21、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
A.容易打发小孩子 B.是灶神喜欢的食品 C.甜为吉利 D.用糖粘住灶神的牙
22、中国抗日战争中,最早为抗击日寇牺牲的中国将领是
A.张治中 B.张自忠 C.赵登禹 D.左权
23、中国铁路车票一般分为几种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4、什么时间吃水果比较好
A.饭前食用 B.饭后食用
25、从何时起,对最高统治者称“王”
A.夏 B.商 C.春秋 D.周
26、方便面里必然有哪种食品添加剂
A.防腐剂 B.合成抗氧化剂 C.食用色素
27、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属于什么类型的家庭
A.复合家庭 B.单身家庭 C.核心家庭 D.直系家庭
28、世界上最大最贵的钻石藏在
A.中国紫禁城 B.英国王室 C.美国华尔街
29、世界上最高的立式佛像--巴米杨佛在哪个国家
A.印度尼西亚 B.伊拉克 C.阿富汗
30、仙人掌进行光合作用是依靠
A.根 B.茎 C.叶
31、以下哪一类茶是半发酵茶
A.红茶 B.绿茶 C.乌龙茶 D.花茶
32、古时戒指用来表示
A.荣誉 B.富贵 C.禁戒 D.婚否
33、汉朝最先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成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34、光脚散步对小儿发育有好处吗
A.有 B.没有
35、全世界最大的石佛像在
A.四川乐山 B.河南洛阳 C.四川屏山 D.四川江津
36、吃太多手摇爆米花机爆出的米花会导致:
A.锡中毒 B.铅中毒 C.铬中毒
37、在英语当中,哪两个字母的出现频率最高
A.(e,t) B.(t ,h) C.(h,m) D.(m,e)
38、多大的数字被称为天文数字
A.千万以上 B.亿以上 C.千亿以上
39、如需要一壶50℃的温水,哪一种方法更节省燃料
A.把整壶水烧到50℃ B.先烧开半壶水再掺半壶凉水
40、有“植物熊猫”之称的是
A.银杏 B.银杉
41、竹子是:
A.树 B.草
42、自来水表上的一度水表示耗水量为
A.100公斤水 B.1000公斤水 C.一吨水 D.一立方米水答案补充 1、D;2、A;3、A;4、D;5、A;6、B;7、A;8、B;9、E;10、C;11、C;12、D;13、E;14、A;15、D; 16、C;17、A;18、C;19、B;20、A;21、D;22、C;23、A;24、A;25、B;26、B;27、D;28、B;29、C; 30、C;31、C;32、C;33、C;34、A;35、A;36、B;37、A;38、B;39、A;40、B;41、B;42、D;
2021省考行测历史常识题库:明朝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常识之一1、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2、古人是怎样取名的?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3、古人在交往中,称呼方面应遵循怎样的规矩?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因而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形成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鄙人”,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聪明之自称;“不肖”,即自谦为不贤之人。此外,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奴”、“奴家”,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学生”、“晚生”、“后学”,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一般自称“孤”、“寡”。只是后来,“孤家寡人”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与此不同的是,古人在相互称呼对方时,往往使用尊称。古时常用的尊称有:“父”、“子”、“长者”、“先生”、“公”、“君”、“足下”等等,对象不同,使用的尊称也会有所不同。“父”,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如仲尼父、伯禽父;“子”,多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如孔子、孟子;也有的在字的前面加“子”,如子产(公孙侨)、子贡(端木赐);“长者”,一般用来对有德行之人的尊称,一些古代名人如伍子胥、信陵君等,都被人称为“长者”。“先生”,古人对师长、老人、有德行者均称“先生”。至于“公”、“君”和“足下”,它们运用范围很广泛。在古代官场中,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君称臣作“卿”、“爱卿”,臣称君作“陛下”。另外,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4、什么是避讳?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
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由于避讳,甚至把别人的名和姓也改了。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就被改为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则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则被改称蒯通;刘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竟然刘知几改称刘子玄(子玄是刘知几的字)。
导语明朝在对外关系上,一直都是保留宗主国的姿态,但却很少行驶宗主国的权力。这一点,从明朝开国之初就有这种状态。其中。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和万邦来朝,以及戚继光抗倭。常识类题目作为行测考试中的常客,在试卷上设置基本是放在试卷的第一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考点记忆,特别给大家进行了整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1省考行测历史常识题库:明朝的对外关系,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郑和下西洋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强了明朝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万邦来朝
从明朝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了“天朝上国”,这种姿态被清朝遗传了一个十成十。而作为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除了在乎自己的威严之外,更在乎的是藩国的尊重姿态。
明朝周围各国都有着朝贡的体系,而且根据亲属关系不同有着不同的朝贡时间。对于这些藩国,朝贡是他们发财的道路,这也是明朝朝贡体系的特色——藩国朝贡物品往往会得到数倍数十倍的回赐。
故而,明朝也限制各国的朝贡,亲近的藩属国甚至可以一年一次,一年两次,但关系疏远、地域较远的藩属国却被定位两年一次、三年一次,甚至还有五年一次的。这是一种宣誓主权的做法,但明朝这种态度不仅没有办法从藩属国获利,更会导致自身的持续失血。
3、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训练出作战勇敢,纪律良好的“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全歼该地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抗倭,至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肃清。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对倭寇进行了有力打击。
戚继光抗倭经过如下:
(1)组建戚家军:戚继光从农民和矿工中选拔3000人,进行严格训练,这支军队作战勇敢,纪律良好,被称为“戚家军”。
(2)1561年,戚继光率领军队在浙江台州一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倭寇。
(3)在荡平了浙江倭寇后,戚家军进入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的军队联合抗倭。俞大猷率水军,戚继光率陆军,互相配合,合力进攻,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明末农民战争
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
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宦官专权,他们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横掠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明朝末年,天灾不断,而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概述:1627年,饥民王二在陕北首先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王二起义后,陕北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先后举起义旗。其中,“闯王”高迎祥的义军是较强的一支。高牺牲后,李自成继任闯王。他率大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攻克洛阳。不久,攻克西安。1644年正月,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明朝灭亡。
意义:明末农民起义军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了,这是应试要求,至于真正的历史如何,还是需要大家能够多看一些资料,不要被起义两个字局限了视野。并非是所有的起义都需要推崇,也不是所有的起义都是正义。
以上就是2021省考行测历史常识题库:明朝的对外关系相关内容,在行测考试中,想要拿到常识题的分数,不仅要在日常之中多积累,更需要多背书,多学习,历史更是不能忽视的要点,这些知识经常在常识题之中出现,所以积累常识,从现在做起,加油!
关于“历史常识知识问答”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千枫]投稿,不代表电商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ogetu.com/cshi/202504-12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电商号的签约作者“千枫”!
希望本篇文章《历史常识知识问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电商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历史常识知识问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常识知识问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工笔是哪种...